作者:李玫翎 小廚師樂作坊親子料理教室主理人、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理事長
現代家長的共同痛點,常是孩子的飲食問題
曾經有個笑話說,兩個不相識的爸爸要找話題要聊兵役,兩個不相識的媽媽要聊生產,而不管是爸爸或媽媽,只要聊起「你家孩子討厭吃什麼菜」,馬上就可以開始聊天聊個不停,很快就可以變成朋友。說到現代孩子的飲食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會脫口說出:「我們家的小孩都不愛吃青菜」或者「我們家孩子都吃一堆零食,正餐都不吃」等等,似乎家家都有個充滿飲食難題的孩子,但飲食攸關身體健康,而孩子的健康又是每個家長最心心念念的願望,所以每個爸媽心中都有很多餐桌苦水與煩惱,只要有出口,就會像洩洪般宣洩而出。
但是,只有情緒出口卻沒有食物入口,這是不行的。家長們除了需要共感的同情,更需要改進的建議。曾經有媽媽跟我分享,她因為擔心孩子吃得不夠營養,每天苦口婆心耳提面命要少吃糖果跟零食,就算不諳廚藝還是大費周章地走進廚房,挑戰人生第一次的家常料理,忙了一下午,用餐時孩子還是提不起食慾,甚至說出點uber eats就好這種話,讓她真的很傷心,白忙一場又心灰意冷。
「要不要試試看帶著孩子一起準備餐點呢?」我提議。
這位媽媽聽到後瞪大眼睛,顯然不認為這是個好主意。
餐前儀式培養孩子良好飲食習慣
這個提議並不是突發奇想,有非常多的研究顯示,透過廚房育兒,可以讓孩子接觸食材的原型,從參與烹調的過程更加認識食物,同時因為參與製作,對於成品會有高度期待,會覺得更好吃,更願意把它吃光光。
相信有育兒經驗的爸媽都聽過「睡前儀式」,就是說在孩子的嬰兒時期,為了讓嬰兒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必須要執行規律且有效的睡前儀式,像是時間到了要放音樂,把燈光調暗,念本故事,輕聲地說話等等。實際上,在孩子進入3歲之後,「餐前儀式」便是為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態度必須做的努力。餐前儀式可以是一起決定菜單、一起採買食材、擦桌子、擺放碗筷、共同料理食材、布置美感餐桌等等。其中共同料理食材,又稱為親子共廚,是可以五感親近食材,解決挑食問題的好方法。
親子共廚到底是什麼
我在2016年開始推廣親子共廚,針對3-6歲的親子設計活動,上百場的經驗累積出親子共廚的一套最佳流程:活動通常從繪本開始,先說故事引發孩子的興趣,接著認識食材,一邊吃一邊了解不同食材的特性,然後照著食譜步驟,帶著孩子一步一步完成料理,有些需要成人幫忙,有些孩子可以獨力完成,最後大家快樂地吃掉,分享味覺上的發現與感想。
這個流程,也正是爸爸媽媽可以在家裡帶著孩子操作的流程。比如在家做鬆餅,也許是看了一本關於鬆餅的書,啟發自己動手做做看的慾望。接著準備材料,麵粉、雞蛋、牛奶等,如果使用市售鬆餅粉,還可以順道了解一下食品添加物。帶著孩子的手打蛋、倒牛奶計量、攪拌均勻……,每一個工序,孩子都會覺得很有趣。最後看著孩子滿足又自豪地吃著自己製作鬆餅的笑臉,會覺得很值得。
一直以來,普遍家長都認為廚房危險,所以避免讓孩子進廚房。但我認為現代的家庭廚房都已經非常乾淨明亮,地上也不會積水,與其一昧避免孩子進入廚房,不如教他真正的危險所在,學會實質的自我保護,才是家長對孩子真正的保護。只要依照親子共廚的幾項原則,家長便可以放心地與孩子在家共廚,享受這份美好的家庭食光。
親子共廚是爸媽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機會
每次進行共廚前,都要雙眼平視,對著孩子的眼睛說明危險區域,像是瓦斯爐、熱水瓶、烤箱等,也可以使用禁止觸摸的貼紙貼在高溫區域周邊,確定孩子明白高溫危險區域。若是調理過程會出現水蒸氣,請務必事前就要詳細說明。因為水蒸氣像煙霧般透明瞬間消失,常有孩子好奇而伸手觸摸卻不慎燙傷。
所有的工具在不正確使用的狀況下都可能造成傷害,所以每拿出一項工具,不論是叉子、筷子、湯匙、刀子都要仔細說明手持部位、使用方法,可以示範也可以大手握小手帶著孩子感受動作。刀子請依照兒童年齡選擇兒童專業刀具,可以大幅降低風險,同時讓孩子未來逐步進階到使用成人刀具。
而料理一步一步的引導,更是降低危險發生的重要關鍵。以倒牛奶為例,逐步引導的方式如下:請孩子一手扶著牛奶瓶身,一手扶著瓶底,用雙手穩固牛奶瓶,將瓶口瞄準杯子的開口中央,緩慢地倒入到一半就停。這個過程,可以讓孩子練習手眼協調、大小肌肉控制、感受重量轉移,除了視覺觸覺的刺激外,還有牛奶倒入的咕嚕咕嚕聲音刺激,牛奶香氣的嗅覺刺激,這些五感刺激對於孩子的大腦神經發育有非常大的幫助。
再以炒青菜舉例,孩子可以協助選擇蔬菜的種類,接著協助揀菜,此時葉菜的汁液可能就會散發獨有的味道,刺激著孩子的嗅覺,先打了這個蔬菜會是這種味道的預防針。清洗的時候,觸感不一樣也很有趣,莖硬硬的,葉子軟軟的,配上冰涼的水觸感也不同。再協助剝蒜頭或者拿蝦米,整套過程細分下來,居然有這麼多可以讓孩子親身體驗的活動,也許對孩子來說,一把20塊的青菜帶來的樂趣不少於200元的玩具。
共廚與坊間DIY教室不同,除了有趣的部份,也包含不有趣的收拾清洗。既然是家庭活動,2-3歲的孩子可以協助收拾工具,3-4歲的孩子可以協助擦桌子,5-6歲的孩子可以幫忙洗碗等等,總是會有他們可以協力的收拾工作。經過這樣完整的過程參與,孩子更能體會製備料理需要的辛苦,實際體會後更能長出感恩惜福的心情。
共廚最重要的就是要快樂,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當然烘焙的份量是精準的科學,但如果是包餃子,餃子的包法只要不會爆餡,就是成功。孩子的想法天馬行空,在不危及安全的狀況下,盡量讓孩子揮灑創意,一邊享受跟孩子共廚的樂趣,一邊讓孩子學習原型食物,你會發現,孩子學會的比你想像的還要多。
原文刊載於2022年9月14日北市圖終身微學習資訊站第29期食育之秋
你也許會有興趣的文章:
【最新活動】盛夏食農趣-食材尋寶大冒險
四月下田趣 作伙來阮兜呷飯 認識台灣辦桌傳統
煮煮日產地小旅行~好樂農莊~藍莓旅程
2022花蓮食農博覽會
三月下田趣 城市耕農雞 阿嬤ㄟ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