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鹿東國小營養師 施沛君
最近遇到很多家長,對學校午餐提出了不少疑問。學校午餐用的是什麼油?我的孩子對部分食材過敏,從哪裡可以看到學校午餐吃什麼?沒錯!您的疑問也可能正好是其他家長的疑問喔!以下就個人淺見略為分析,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您。
不能只看菜名,還要看食材:
現在孩子有過敏問題的不少,如果在學齡前沒有多做食材嘗試或真的到醫院去做過敏原檢測,有時候,連家長也無法確定孩子對什麼食材過敏。如果有確定的過敏食材,家長除了請導師幫忙留意,還可以透過 教育部校園食材登錄平臺 (以下簡稱食登2.0) ,輸入就讀學校、供餐日期,就可以看到供餐的照片、內容以及食材來源(含驗證標章)、營養分析,習慣使用手機者還能直接下載APP,非常方便。若是看到可能導致孩子過敏的食材,可以請孩子享用午餐的時候避開該樣食材。所有的食材驗收資料於供餐當日下午五點前都會上傳完畢,若家長關心食材來源,都可以從平臺中看到,既透明也讓人安心。
吃這樣健康嗎:
上述食登2.0中亦提供營養分析的資訊,不論是自辦學校或是團膳食材公司的營養師,開菜單時都會依據中華民國109年12月28日教育部國教署公布的「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進行食物份量分配及熱量核算。但若您細看,可能發現學校提供的仍然會和「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有所出入,原因可能是考慮實際菜單設計之可行性及方便性,每類食物供應量會在每週間調整,平均每日供應量在建議值±8%以內,都是可以接受的。
又或者學校考量到學生實際食用量與建議量有過多的落差導致廚餘量過多,可能會做部分減量(尤其是綠色蔬菜,最不受孩子歡迎);以多年經營午餐的經驗,在希望提供孩子全面營養的同時,又要兼顧不浪費過多食材,我自己內心常常處在拉鋸和天人交戰的狀態,要二者兼顧著實不容易。
除了在菜色上多加變化,鼓勵孩子嚐試、不偏食之外,營養教育的宣導也必須同時下功夫,例如: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動─「我的餐盤」,就是教導孩子營養均衡的好教具,也為食量不大的孩子提供了解套的方式,照著「我的餐盤」比例食用,即使因孩子個體的食量不同,都可以均衡地等比例攝取到六大類食物的營養。
加工品會不會太多:
一般來說,以主菜為例:從平臺不太容易看得出是否為加工品,除非該項主菜有CAS(台灣優良農產品)認證,就可以從標章上很容易分辨(點進去之後如果是生鮮魚類,例如:鬼頭刀或水鯊,就不用擔心加工品的問題;反之,點進去如果看到是「某某魚排」(商品名),表示該項為加工品。)若是主菜以外的產品,有些可以從品名上面很容易識別,例如:火腿、培根、蟹肉絲、丸類...等。
加工品或半成品具備烹調上以煮或炸等方式加熱至熟或覆熱就能食用的便利性,還有節省人力的優點,但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添加物較多、調味也偏重。加工品不是萬惡,在菜單上點綴性地適時出現,可以讓菜色不那麼單調、增加豐富性,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出現的「頻率」。目前很多縣市政府都有針對學校午餐菜單訂定審查菜單的原則,以彰化縣為例,每月加工品出現頻率不得超過8次,以確保孩子在校用餐不要吃入過多添加物,避免養成重口味的習慣。
黃金組合的三餐搭配:
若您是一位重視孩子飲食的家長,其實在午餐之外還有很多著力點,可以為孩子的營養助攻喔!透過查詢食登2.0,確認孩子當週食用的食材和料理,可以在早、晚餐補足午餐不足的部分。從平臺中,家長第一個要看的,是學校午餐是否提供乳品或水果。
學齡期的孩子,每天需要2份奶類(=2杯240CC的鮮奶),若是學校午餐沒有提供的日子,家長要特別注意在課餘時間,補足孩子的奶類攝取量,避免鈣質不夠,影響孩子的牙齒和骨骼的生長。水果的部分,若孩子食量較小,建議可以當作二餐之間的點心,一樣是補足學校午餐不夠的份量(一天至少攝取2個拳頭大的水果份量),相對於炸物或甜飲料,水果是很優質的點心喔!
簡易處理就能食用的水果,例如:香蕉、橘子或小番茄,就很適合帶到學校或安親班當點心。至於加工品的部分,早、晚餐和周末在家用餐的時間,是訓練孩子吃原味食物的最好時機,若是孩子具備品嚐出食物原味的能力,敏銳的味蕾自然會告訴孩子什麼應該多吃、什麼應該少吃。
在此,也要特別呼籲關心孩子健康的家長們,長期外食可能會養成孩子重口味的習慣,家庭的飲食狀況深深地左右著孩子對食物的喜好,父母對食物的選擇,潛移默化之中也影響孩子跟著模仿。關心孩子的同時,或許家長們應該先從關心自己的飲食狀況開始,家庭的飲食正確、健康,餐桌上氛圍輕鬆、溫暖,都會讓孩子愛上吃飯這件事,有助孩子吃的開心、吃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