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習慣可以學習
由於每個人味蕾構造的差異,讓我們對特定食物有著天生的喜惡。但是,透過後天的”練習”,以及隨著年紀增長味蕾細胞數量的減少,讓我們慢慢改變吃東西的習慣。「吃這件事情,不像呼吸是打從出生就知道怎麼做的事情,而是靠後天一餐又一餐打掉又重建的學習」。
到底我們是怎麼決定自己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社會文化及環境、經濟條件、口味記憶、情感記憶、家庭、商業手段哪個是關鍵因素?孩子挑食的習慣有沒有被導正,在6歲以前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環。
幼兒飲食行為基本上有以下階段:
- 一至二歲 [副食品的添加]:由習慣的液態食物逐漸轉變成半流質或固體的食物。轉換時期,時常會碰到幼兒拒食或甚至厭食。此時期千萬不要強迫進食,也不要用食物零食當作幼兒一哭就給的安撫物。原則就是給予少量多變化的副食品,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味道、組織及顏色。
- 二至三歲 [生長速度變慢,食慾不如以前好且開始發展自我喜好]:此時期的幼兒有反抗心理,容易將「不要」當作表現自主權的方式,照顧者不需要對幼兒的情緒做太大的反應,有耐心的陪伴吃飯即可。此時的可塑性是最高的時期。
- 三至五歲 [肌肉發展成熟且食慾增加]:此時開始讓幼兒參與採買食材、烹飪、種植小植物,都是很好的食育。且應該開始要訓練餐桌禮儀,如:細嚼慢嚥、咀嚼時不說話、專心吃飯等。
營養教育的實質,其實是行為教養以及習慣的養成。有時候父母親太過於在意餵了多少營養給孩子,而忘記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好的飲食習慣。讓繪本成為家裡的食育老師,其實,營養也可以玩得好開心!
精選一些食育繪本與大家分享,找個時間和孩子一起共讀吧!孩子的味覺很敏感,挑食是正常的!父母能做的,就是不斷提供孩子接觸各種食物的機會,慢慢的去學習改變。孩子對於食物的可塑性相當高,只有要適當的引導與教材,就能慢慢建立正確且良好的飲食習慣,也就能開心吃,開心長大嚕~~
繪本書單分類:
- 紅點-不挑食好營養
- 藍點-食農小博士
- 綠點-親子烹飪秘笈
- 黃點-笑嘻嘻說食物
● 黃點-笑嘻嘻說食物
- 好吃的服裝店
- 子兒,吐吐
- 好想吃榴槤
- 好忙的除夕
- 小桃妹
- 誰要來喝下午茶
- 野貓軍團壽司店
- 小雞逛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