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說明:曬稻穀體驗 來源:洪明萱
作者:洪明萱 (Little chief小小主廚 蘇珊老師)
台灣的食農教育源起
關於臺灣的食農教育(Food and Agriculture Education)精神與教育推廣應用,可廣義地定義受兩種世界性運動的影響極深。其一是源自1986年,為了對抗速食文化衝擊而產生的飲食新革命-義大利慢食運動(slow food )由卡爾洛·佩特里尼(Carlo Petrini)提出Good, Clean, Clear三指標:
- 吃到優質的健康食物(good)
- 對環境無害而生產出的食品(clean)
- 提供消費者合理的價格,同時也能支付製造者合理的酬勞
慢慢地,義大利消費者透過飲食講座、烹飪課與聚會,開始有意識的選擇食物的來源與成份,降低速食產業的襲擊,透過社區辦理飲食文化認知支持在以地產物,建立良性的食物消費循環。
另一項世界性的飲食運動影響,則是英國、日本相繼1990年提出的「地產地消」概念,其核心為縮短食物里程(Food Mile),結合社區型農業,降低農產長途運輸的耗費的碳排量,達成友善環境,創造小農自主經營糧食經濟新型社會模式。近年來,台灣農業開始重視農業復興,吸取國外的農銷經營形式,將以往的農產直送集配中心(盤商)進行運輸與販售管道變得更多元。現今臺灣小農崛起,結合青農回鄉、農產自我行銷與社區再造等互助共好的經濟模式,讓消費者擁有更多的管道獲得產物的資訊,建立彼此信賴關係。
除了農作經濟的提升之外,現行臺灣的食農教育落實雖起步較晚,但也持續在各地升溫發酵。2004年農糧署推動學童種稻體驗活動、2008協助農友推動產銷履歷認證,並於2014年開始推動「地產地消」農業經濟,近幾年政府開始積極走向日本與其他食農教育國家進行推廣交流與合作,尤以校園推廣、社區農業成果最為顯著。食農教育法也於今年(110)五月順利通過草案,其主要推動的目標有增進國民健康減少食物浪費、國民穩定取得糧食、強化飲食與農業之間的連結、推動地產地消發展在地農業。
校園的食農教育活動
筆者近幾年接觸國小校園營養午餐與食農教育活動,發現校園實踐食農教育於日常的生活教案多元且豐富。以彰化縣立鹿東國小為例,校園營養師施沛君,邀請學校孩童在校園屋頂與閒置空間種蔥,孩子主動照顧蔥株,並學習觀察蔥的生長狀態,為了鼓勵學童的學習,提出「滿分考卷換一張蔥油餅」的兌換活動,深受學童喜愛,透過認養植栽建立食農知識、進行友善土地的學習,這是在校園常見的食農教育實踐方式。
照片說明:今天供應雜糧的農友是誰呢? 來源:Ldes農是為著你
值得一提的是,鹿東國小的食農教育是試圖讓「吃」變得更有趣。施沛君老師用有趣的模式設計校園營養午餐,引起學生對吃的興趣,除了能有效減少廚餘的浪費,更重要的也增加了孩子在校園延伸學習機會。猶記得去年鹿東國小曾舉辦「環遊世界」營養午餐規劃-〈跟著午餐走讀世界趣〉,讓校園千名的孩子不用出國就能享受異國料理的營養午餐,進行周周不同國家的主題式活動,讓孩子透過午餐能走進圖書館學習更多世界飲食文化。
照片說明:鹿東號飛機今天要去哪一國? 來源:Ldes農是為著你
筆者曾參加鹿東國小其中一場印度料理的營養午餐活動,走進校園就看見孩子們成群在圖書館門口期待著今天午餐會是什麼東西? 從孩子的口語中能感受到他們對於食物的好奇與興奮,施沛君老師製作了有關食物的學習單,發給也對主題有興趣的班級,邀請導師帶著孩子認識世界飲食文化,並結合圖書館列出相關的校園繪本,想辦法配合主題搭配當地服裝與特色器皿 ,讓校園看起來就像是正在舉辦一場有趣的派對,令人印象深刻。
照片說明:跟著午餐走讀世界趣 來源:Ldes農是為著你
讓「吃」變得更有趣,放大感官體驗生命美好
讓「吃」變得更有趣,其實背後是期待著孩子能在過程中擁有的更多寶貴知識以及理解食物能賦予的營養價值,這些食農教育的實踐精神雖然不會透過考試等方式進行孩子的評鑑,但孩子能在生活中點滴學習到飲食文化的寶貴與永續環境土地的重要性。回到前述提及臺灣食農法教草案提出的幾項精神「增進國民健康」、「減少食物浪費」,筆者認為有趣的飲食菜單設計在食農教育中扮演相當重要的一環,讓學童體驗動手做、引導問題主動學習。
最後,筆者認為讓孩童參與食農教育的實踐日常,就是讓「吃」變得更有趣,「好吃」跟「好玩」這兩件事若能結合家庭餐桌,享受親子共食的餐桌時光、結合校園午餐,與同儕彼此討論成長、甚至結合日常生活,放大感官體驗生命給予的美好,必能激發更多珍貴的回饋。